山石—B体育官方入口—园林中的奢侈品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4-26 13:48:47    浏览:

[返回]

  园林在人的居住环境中是奢侈之物,因为居住首先要解决挡风遮雨、防暑御寒,在基本生存需求有了保障之后,才是精神上的闲情逸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因为园林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居室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园林是居室以外的活动场所,拥有一个带花园的房子,至今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

  由于山石景观的设计和堆叠比较难以把握,山石材料的大小、形状又具有随机性,因此对设计师和施工者的造园和审美水平要求较高,虽然山石堆叠的门槛很低,但能够真正的登堂入室却是很难的,也就是易学难精,进门容易提高难。同样的山石材料,高手堆叠的是假山,外行堆叠的是乱石岗,更不用说风格、意境之美。因此,假山做不好,既浪费资源,又造成视觉污染,还不如不做。

  由于石头从形成到风化需要漫长的地质过程,如灵璧石形成于八、九亿年前的震旦纪;太湖石形成于四、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和奥陶纪,相对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来说,石头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虽然地球完全是由岩石包裹的,但风化充分、形色俱佳的石头毕竟是凤毛麟角,而找到这些美妙的石头,并且又能够开采出来,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

  条件艰苦。由于采石的收入没有保障,石农多是春秋种田,冬夏挖石,而能采挖的石头大多生在穷山恶水交通不便之处。夏天蚊虫叮咬、烈日当头,冬季呵气成团、重衣冷食。广西石农为了找到较好的石头,甚至不惜到中越边境的雷区采挖。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我所到过的每个山石采挖场,都有将山石挖出一半,因断裂或者与山体相连而被迫放弃的。

  假山石属于资源,是资源就有枯竭的时候,据《吴县志》记载:“唐代,太湖石已作贡物……,至北宋末,经多年开采,洞庭西山的太湖石已基本采尽。

  后世所用太湖石多为重复使用之旧石。童寯《江南园林志》言:“(瞻园)山石传系宣和遗物,……咸同战后,景况全非,湖石有先后散入邻园近宅者。”计成《园冶》中还专门把“旧石”作为一类,“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这种不断拆东补西的做B体育入口法,也是假山少有古代遗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灭北宋后,金世宗为了在中都(今北京)建琼华岛,将艮岳之石运至西苑,清乾隆年间改建御苑,又将北海山石拆至御花园、宁寿宫、南海瀛台。解放后恢复北海,从北京西城三不老(三宝)胡同、北池子骑河楼、白米斜街、正觉胡同等私宅中拆取黄太湖石3000立方。

  清末顾文彬为了建怡园,收集三个废园之山石,父子俩苦心经营,历时三年半乃成。他在《眉绿楼词·跨鹤吹笙谱》中写道:“怡园好,浓翠压墙头,老树每从荒圃得,奇峰多向废园搜,粉本李营邱。”据山石韩第三代传人回忆,建国初期,为了修缮苏州现存的几个园子,拆毁私家小园假山百余处……

  乾隆年间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6~1796)两度游历中国,在《论东方园林》中提及中国假山时说:“他们还善于建造假山,在这一方面超过任何国家的人……。他们使用的石材是从中国南方海岸运来的,带青色,凝结而由于波涛摩擦形成不规则的形状。中国人很巧妙地为它们选取名字。在我所见到的石材中,有的还不及人的拳头大,形状美,色彩鲜明,其价格竟达数两银子。”

  其实中国的山水园林从来就不是公共园林的概念,它的性质决定它必定是独特的、小众的、精致的,甚至具有某种宗教的神圣意味。中国江南的私家花园,日本寺庙的禅意园林都是如此。尤其是在当今噪动喧嚣的社会里,古典山水园林作为一方净土,有着安定思绪、净化心灵的作用,为我们保留了一处凝神冥想的空间,中国山水园林必将回归新的极致和经典。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