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园林 民族特色鲜明的B体育APP下载园林风格(下)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5-05 13:54:18    浏览:

[返回]

  中原、江淮地区的汉人为远离兵燹战祸,南迁至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广袤山区,与当地土著百越蛮獠、山都土客共同组成了客家先民。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与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时至南宋,客家民系正式成立。

  迫于生存发展,辅以家族、礼制观念与风水信仰,造就了客家建筑独特的外观形态与内部构造。有了山、水、植物、建筑这四个基本要素的融合,共同促进了客家区域园林的酝酿形成,客家园林至迟形成于南宋时期。

  客家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种繁多,原始生态环境良好。客家人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其衍生的文化特质,演绎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庭院内孤植的一株桂花、榕树或是樟树,可遮风避日、纳凉休憩;墙垣旁点缀的松、竹、柏,增添几分诗情画意;厅堂里摆设的富贵子、龟背竹或万年青盆景,承载着客家人对生活、对后代寄予的愿望。

  客家聚落植物景观最为典型、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客家风水林。风水林是受风水理论的影响,在路口、庭院、村落后山、寺庙以及坟墓周围等与风水有关的地方营建、管理或封育、保护的森林。其间或多或少地栽植有不同实用价值的树种,因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客家族群内部对于风水林的保护意识与思想情怀比较一致,视其为宗族前途与命运的寄托。客家风水林得以保存其原生植物群落的生长状态,植物种类与层次结构丰富,生境稳定,景观和谐,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

  因其功能与地位的特殊性,风水林长期受到族群民众的保护,树木茁壮成长,群落结构趋于完善,逐渐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作用。风水林成枕山环水之势,环抱村落,其葱郁绿荫犹如一道天然屏障, 可缓解烈日炎炎的酷热,可阻隔北风萧瑟的寒流,亦可减缓可能发生的山火延烧,阻挡山洪及泥石流。因免于受到人为活动过多的干扰,风水林逐渐成为飞禽走兽栖息的天堂。

  由此看出,从中原传来的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景观的艺术实质在此得到诠释和延续,并且加以客家地域文化的润泽而得以升华。

  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象表达最直观最重要的元素,其景观标识作用也最为显著。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象表达最直观最重要的元素,其景观标识作用也最为显著。

  早期客家人多于山中搭棚而居,简陋的茅舍泥屋乃是最初的建筑形式。随着社会经济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客家人择山势水文良好的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而居,就地取材,建造形态独特而又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客家建筑诠释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是客家人生存与发展的真实写照,是客家地域文化的宝贵遗产。

  建筑前设置禾坪池塘,可晾晒谷物、蓄水防火、浇灌田园;建筑后有茂林修竹,可藏风纳气、护坡防险;大屋顶、高台基可遮风挡雨、防潮御寒。客家建筑多就地取材,墙体一般由泥土或者三合土夯筑而成,也有外青砖、里泥砖谓之“金包银”式砌筑而成。为了增加墙体的坚固厚实程度,提高防御能力,在围墙的下墙以及墙角处以卵石或者条石垒筑。建筑内部,栏杆、挂落、斗拱等木结构多用木材本色或者栗壳色,而彩绘、 雕刻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题,色彩偏浓重。

  客家建筑的主要特征呈现为:木构架、土墙、黛瓦是客家建筑结构的物象标识;中轴对称、向心围合是其平面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家族祖堂为核心,共门户、共厅堂、共天井聚族而居是其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客家地区最具地域代表性和文化象征性的建筑类型有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和粤东的围龙屋。

  因其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客家文化既汲取了中原汉文化的优秀成分,又保留了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乡土元素。

  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乃是客家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客家人择居选址渗透着浓厚的古代哲学思想,造就了客家聚落独特的山水景观。自然气候水文与民俗风水信仰的结合,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客家风水林植被景观。

  总的来说,迫于生存发展,辅以家族、礼制观念与风水信仰,造就了客家建筑独特的外观形态与内部构造。有了山、水、植物、建筑这四个基本要素的融合,共同促进了客家区域园林的形成,从而发展至今。B体育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