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于责任社区规划师制度探索的15分钟生活圈建设B体育官方入口——曹家渡延武胶街区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6-24 16:48:36    浏览:

[返回]

  在静安区曹家渡街道,有一处由延平路、武定路、胶州路、新闸路围合起来的街区——“延武胶”。自193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一个工厂、娱乐场与里弄住宅混杂的复合街区,申园跑狗场、钟表厂、毛巾厂、汽水厂、丝绸厂、机电厂、铜厂与聚贤里、通业里、至善里、武陵村、海联里等里弄都是街区历史的一部分,其中部分建筑保留至今,另一部分没入了历史的尘烟。解放后,这里的工厂经历了公私合营、国有化、分分合合,1990年代以后又陆续成为酒店、电子市场、办公楼等等。现在,旧工厂成了一个个办公园区:98创意园、静安盛达、诺安1919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现所”,已成为新晋潮流创意地标。海联里和志文坊拆迁后变成了现代高层小区云和花园,其他没有拆迁的里弄名字也被弃用,逐渐湮没无闻。留下来的建筑都经过了数次的修缮或重建,每一个时代的痕迹都能找到,因此这里能看到长达百年的历史地层。

  为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曹家渡街道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以“精彩样板间,宝藏曹家渡”为主题,提出打造“国际范、国潮范、安居范”三大样板间。延武胶街区被选为“国际范”样板间,目标是打造成为创新创意的国际范生活圈样板。

  2023年3月15日,静安区规划资源局发布了“更新者”党建品牌和“1+1+N”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载体,招募责任规划师和社区设计师团队,启动责任社区规划师赋能营计划。曹家渡街道延武胶街区作为赋能营的试点项目,组建了三位责任规划师和四个社区设计师团队构成的社区规划师团队,共同发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延武胶街区共创计划。共创计划包括空间更新、多元共治和街区共创三大行动。

  3月15日开营以后,团队进行了进行了前期调研,通过现场踏勘、街头采访和多方座谈,初步了解了街区的主要问题和各方需求。

  4月16日,作为延武胶街区共创计划公开活动的第一场,延武胶举行了社区开放日,通过满意度地图、街区关键词、社区愿景板、方案征询板以及一系列互动游戏的方式,收集梳理了大家对于延武胶街区的空间感受和未来愿景。

  5月19日,作为延武胶街区共创计划公开活动的第二场,举行了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旨在通过四个议题的讨论,深入讨论关键空间更新点位的的具体方案。

  (1)319弄物业用房的再利用——如何通过街区闲置空间的共享活化促进地方创生?

  延武胶是一个开放街区,里弄住宅散落各处,公共活动空间极度缺乏。319弄有一处约80平米的物业办公室,使用效率较低。设计师经过现场调研及询问居民初步意见,希望将这里改造成为一处微型的公共空间,打造成为展示街区魅力、容纳社区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的街区友好空间。

  壹和团队制作了物业办公室的卡纸模型和一套场景游戏卡牌,希望参与式使用场景卡讨论物业办公室未来的使用可能性,并通过多层叠合的方式,讨论分时共享的解决策略。

  工作坊的讨论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以描绘场景故事的形式,让参与者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将希望发生在这个空间内的故事贴在展板上,并轮流分享。下半场以功能棋盘的游戏形式,让参与者自由选择喜欢的功能卡,并以轮流下棋的方式贴到平面棋盘上,共创出小屋未来的功能场景。

  小组讨论成果分为两张图板。第一张是场景故事的汇总,从第一张图板的成果来看,游客和商家更希望物业办公室内能有一些面向公众开放的休闲娱乐功能,而居民更关注的是保留物业协商议事的功能,在此前提下新增让居民开展社区活动的空间。第二张图板的成果为一张立体的空间功能布局图。尽管可用的室内面积有限,参与者默契地讨论出了分时共享的原则,让多元人群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

  胶州路319弄10号到20号之间有一处公共平台,主要用作居民晾晒空间及自发摆放的植物盆栽等,缺少活动设施,甚至还围上了一圈铁丝网,利用率较低。沐和设计团队在经过前期调研后,建议充分利用这处稀缺的公共空间,用共同设计、共同营造、共同维护的方式打造成为一个共享的空中花园和活动客厅。

  沐和设计团队设计了填色游戏使居民可以快速参与共创设计,把场地划分为1米见方的方格,并提供绿化、设施、铺地等多种功能颜色,邀请参与者设计未来的花园平面图。

  工作坊围绕着公共平台的空间改造和社区共建机制的搭建两大核心议题展开。通过前期的城市行走活动,团队与自发在平台上种花的居民陈阿姨建立联系,并在工作坊中与陈阿姨及其他在地居民深入讨论了共建花园的未来改造方向和共建机制的可能性。通过工作坊的深入讨论,社区规划师团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公共平台的环境特质和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下一步共建花园的规划设计和落地实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依据。

  (3)319弄内巷界面改造—— 如何通过背街小巷的参与式设计梳理商居共享界面?

  胶州路319弄是一条始于1939年之前的弄堂,两侧建筑经过了无数次的改建、加建,道路基本走向虽然基本没变,但道路宽度被严重挤压,最窄的地方不足两米。道路界面封闭消极,墙面脏污、电踏车乱停占道现象严重。

  针对319弄内巷空间存在的空间界面消极、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无样建筑团队选择了六个点位,以现状照片上“留白”的方式,制作了六张“延武胶”场景卡,希望大家在这些日常熟悉B体育官网的场景中,对其进行现状空间的吐槽和未来空间的想象。

  工作坊当天参与讨论的居民代表是一位商户代表Bonica餐厅的小周和两位居住在319弄旧里的阿姨,商户在这里不过几年时间,而两位阿姨在这边住了几十年了。以每个点位都过一遍的方式,我们听到了居民和商户们对这里的“爱与恨”,有很多建议是设计师作为局外人想不到的,对之后的设计很有推动意义。例如319弄垃圾箱容量目前难满足来自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与商户餐馆的厨余垃圾,窗口比较小,垃圾经常出现堆在垃圾站地面的情况,很多流浪猫会过来翻垃圾,导致垃圾箱房环境状况糟糕。旁边墙上的通知信息栏橱窗,参与者也提出了是不是可以成为居民和商户的一个对话平台,这样一来大家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可以互相交流,也同时避免了面对面冲突的尴尬。大家希望保留319巷弄这样生活化的气质,觉得很酷。很多这样的小细节都是通过深入共创才了解的,为设计师的方案深化提供了依据。

  延武胶是一个功能混杂的复合街区,几十家餐厅、酒吧、商店、工作室深藏街区内部,经常有人找不到路而敲响临街居民的家门,而商居分区也需要更明确的视觉引导。华东理工大学全龄友好研究室希望以参与共创的方式,提升街区的视觉引导系统,彰显人性化、国际范的街区形象。

  工作坊以“头脑风暴、多彩社区、我想我剪、创作汇总”四个步骤展开,围绕着曹家渡的主色调和意向画像两个目标,引导参与居民进行语言和图形的描述。大多参与者都反映延武胶缺少绿化,希望视觉上多一些绿色。对于街道现状的反馈,在讨论过程中,居委奶奶说“每周末的晚上九点多,都能听到一些外国人在巷子里乱吼乱叫,素质特别的低,搞的我们也睡不好觉!”......对爷爷奶奶提供的信息进行拆解后,我们将其总结,通过拼贴画的方式展示,最终获得设计关键信息:曹家渡的主色调为绿色、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内部空间的指引和商业经营行为的引导。

  这是一场超高难度的工作坊,时间只能选在周五,场地狭小,经费有限,还要同时讨论四个议题,难度非常大。

  责规师和设计师们经过一个星期的前期准备,设计了各种有趣的参与方式,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工作坊中链接到了部分核心的参与者,找到了真实的问题,获取了关键的意见推进设计。

  壹和团队设计了有趣而实用的功能卡,在短时间内构建了物业用房的活化场景,获得了“最佳工具奖”。

  沐和团队通过前期的城市行走活动链接了二层花园的核心花友陈阿姨,深入讨论了这个北向平台花园的可能性,做好了进一步联合花友群体进行共创共建的准备,获得了“最佳参与奖”。

  无样团队直面了最难的议题:319弄内巷商居界面的改造,在六个节点引导大家想象未来的场景,获得“最佳专业奖”。

  华理全龄友好团队用旧杂志和绿植拼贴的形式让大家表达延武胶的视觉印象,确定了导视系统的主导色调和设计目标,获得“最佳创意奖”。

  尽管工作坊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参与人数、参与者构成、会场细节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工作坊之后的复盘总结中,大家从时间选择、场地选择、参与对象、讨论主体、互动形式、会场布置等方面一一梳理,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责任规划师熊子超说:“进入社区就像滚雪球,设计师与社区的熟悉度以及社会资本的丰富度都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次工作坊的不完美不能阻止我们公众参与的脚步,起码雪球开始滚了。”

  本次参与式工作坊获得了推进空间更新设计的关键信息,下一步,责任规划师们将继续在“1+1+N”的制度框架下对接定点规划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师,并与区级及街道职能部门协同推动空间更新项目的立项和专项资金的支持等,社区规划师们将进一步推进设计方案的深化,6月或7月将进行阶段性的方案汇报和设计展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落地,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精细化的空间设计和人性化的设施布局,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深度参与和共创行动,曹家渡延武胶的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形式和探索性的方法。欢迎关注延武胶街区共创计划的后续进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