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APP下载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8-21 07:31:27    浏览:

[返回]

  1. 园林建筑(garden building):园林中供人游览、观赏、休憩并构成景观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统称。

  2.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

  3. 圃:中国古代由菜园、果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植物栽培、观赏为目的的与园并称的形式之一,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以外的第三个源头。

  4. 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又称宫苑。

  5. 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7. 舫: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

  9. 阁:多为两层,特征为四周开窗,造型较楼轻巧,平面常呈四方形或多边形。

  10. 厅(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厅堂相似,用扁方料者曰厅,用圆料者曰堂。

  12. 斋:处于幽深僻静处之学舍书屋建筑,凡藏而不露较为封闭的进修场所,任何式样的建筑皆为斋。

  13. 轩:“车前高曰轩”。在建筑中,厅堂的前卷棚顶部分为轩,园林中指较高敞安静的园林建筑。

  14. 塔:佛教与中国特色结合的产物,具有宗教色彩,后逐渐发展成为名山大川、寺院、园林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5. 亭:“亭者,停也,所以停憩也”。是园林中最常见的眺览、休息、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

  19. 尺幅画: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框景的别称,即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20. 岭南园林:岭南泛指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清初,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相应繁荣,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到中叶日益兴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的组合、水石的运用和花木的配置上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三足鼎立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有,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东宛的可园,粤中四大名园。

  21. 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22. 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分俯借、仰借、远借、邻借、应时而借。

  23. 点景:如抓住园林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游人有更深的感受,谓之点景。如景色的命名,园林题咏,导游说明等。

  24. 框景(尺幅画、无心画):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25. 对景:凡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为对景。对景有正对互对之分。

  26. 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27. 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28. 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29. 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30. 假山:在园林中以造景和登高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人工构筑的模拟自然山景的构筑物。

  32. 园中园:园林中景观较幽闭的景区、景点,它们自成单元,各具不同景观主题和建筑形象,功能也不尽相同,既是大园林的不同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而自成完整小园林的园中园格局。

  33. “魏晋风流”:知识分子出于愤世嫉俗,常常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

  34. 城市山林:在城市中追求与大自然相似的人居环境,通过对山水的经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35. 文人园林:是士流园林之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不仅是文人经营或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渊源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呈兴起状,到了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一股巨大的潮流,占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36. “一池三山”:以汉代建章宫中太液池,蓬莱、嬴洲、方丈三山为开始,成为中国造园山水格局的典范。

  37. “曲水流觞”:弯弯曲曲的溪水,人们列坐溪旁,永羽觞盛B体育APP下载酒自上游流下,羽觞停留在谁的身旁,谁就把觞中之酒饮尽,这就叫做“曲水流觞”。

  38.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养人,人护天。道法自然,一切都可以看作自然,人也不例外。所以,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是附和天道运行的规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国古典园林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最高标准,“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之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崇尚自然为宗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表现自然,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形态。

  39. “君子比德”: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谓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象征君子之美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