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入口这个私家园林是中国最早对外放映电影之地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9-27 00:58:28    浏览:

[返回]

  徐园的具置是天潼路徐家花园弄内的35支弄和43支弄所在地。1896年8月11日,徐园在园内“又一村”茶室首次放映了西洋影戏。徐园由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对外放映电影的私家园林。

  我曾居住的鑫顺里弄内的两个支弄都通往隔壁的徐家花园,支弄尽头处有过街楼。我家晒台上有两扇窗,就是徐家花园弄堂里一户人家的,窗户朝向晒台,他们会通过窗口和我们打招呼、聊天。我那时心里一直藏着疑问,明明和我们一样的弄堂,也没有一棵树,为什么要叫徐家花园呢?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徐家花园曾有过的显赫身世,也没有人告诉过我。

  徐家花园的名称来源于昔日上海滩名气很响的“徐园”。当年徐园的具置就是天潼路徐家花园弄内的35支弄和43支弄所在地,我住在那里时,昔日名噪一时的徐园早已随风而逝,蜕变成为一大片石库门建筑群,粗看与苏河湾寻常弄堂没什么区别,只有支弄口的石雕门额上刻有“徐家园”字样的牌匾还留存着昔日的风华,岁月的风霜雨雪浸染着的牌额似在默默倾诉着这里曾经的花样年华。

  多年以后,当我开始上海文化的写作时,发现了徐园不一般的身世,在惊艳的同时,深深感叹自己枉与它做了那么多年的邻居。

  徐园的历史是值得细细回味的,它承载着上海的一段文脉。创建徐园的是徐棣山,此人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因太平军入浙不得已到上海谋生,成为怡和洋行副董事长,也是老上海主要的丝茧进出口商行——公平洋行的买办,独立经营怡成丝栈,遂成上海巨富。徐家鼎盛时期,至少在上海拥有200处房产,还专门成立了房产公司管理。虽然拥有巨额财富,徐棣山却未能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和文化地位。为了构建自己儒雅名士的身份,他决定仿效士大夫之风,营造一个远离繁华闹市的怡情养性之所。

  1883年,徐棣山来到苏河湾的唐家弄,选中天潼路814弄35支弄和43支弄所在地,购下这里的三亩余土地,投入巨资建造了自己的私家花园——徐园。

  徐园又名双清别墅,双清的寓意即思想和行事皆无尘俗之气,借以摆脱红尘名利的羁缚。为此,徐棣山遵循“隐逸求志”的造园理念,把徐园打造成了一个极富意境美的传统江南园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寄托着徐棣山的乡愁。园内花木葱茏,亭、堂、榭、阁、斋、泉、石等一应俱全。

  徐园建成后,徐棣山每日午后在园内“静谈秋水,漱石眠花”,他还经常邀约三五知己到园内消闲,吟诗作对,俨然名士风流做派。想当年,沪上名士们联翩而来,他们在徐园里吟诗作画赏花拍曲,宾主极尽宴游之乐,共享人间清旷之乐,无形中提高了文人雅士们的社会名声,也突显了徐园的“超俗隐逸”之趣。

  1888年秋天,徐园举办过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盛大花会,日日游人如织,展期将要结束时,还允许游人携带篮子采摘菊花带回,正有采菊东篱下的意境。

  想象游客们臂上挽着盛满各式姹紫嫣红菊花的竹篮行走在今日天潼路上,该是何等的赏心悦目,诗意盎然,只可惜如此盛况早已零落殆尽,空余徐园之名。想想这些令我这个读书人迷恋的场景都曾发生在我家隔壁的弄堂里,感叹余生也晚,未能亲见此风流之极的园中盛会。

  徐园不但把传统文化做到了极致,而且还引领着当年上海滩时尚之先。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巴黎诞生。半年后,即1896年8月11日,徐园在园内“又一村”茶室首次放映了西洋影戏,映出的是一些法国短片。放映前徐园先在《申报》上登出告示,吸引了不少观众近悦远来,徐园由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对外放映电影的私家园林。

  徐园主人徐棣山本为风雅之士,他当初选择唐家弄建造徐园作为自家别业,看中的是这一带的清净,可远离尘俗,且周边人口稀少,徐园名为双清别墅,即寓意清幽雅静,符合旧时文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情趣。

  然而,那时的上海正逐步被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浸染,天潼路一带大量石库门房子被建造起来。唐家弄日益城市化,天潼路上店铺林立,繁杂喧闹,尤其是徐园近旁的万茂场集市终日喧嚣不已,精巧典雅、萧然绝俗、尘嚣不至的徐园实难与其为邻,徐棣山遂生搬迁之意。

  令人惋惜的是,徐园主人未及搬迁,却遭遇不测。那年春初,徐棣山坐着自备的马车前去朋友家喝春酒,喝得醺醺有醉意。归来时马车执鞭者一路策马飞驰,马蹄得得,斜照一鞭,好不自在逍遥。没想到车门没有关紧,马车疾驶途中车门突然大开,徐棣山猝不及防地飞出车外,倒地受伤后不治身亡,年仅58岁,徐园搬迁之事就此搁浅下来。

  1899年公共租界拓宽天潼路西段,计划穿过徐家花园,徐园难保完整。这时徐家方下决心另择良地搬迁。1909年,徐棣山之子把徐园内的假山、亭台、馆舍等悉数拆迁到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在那里置地18亩,重建徐园。

  徐家在徐园原址上构筑了两排35间两层民居,建成后租赁出去,以获取可观的租金。于是,徐园就成了天潼路814弄,空余徐家花园之名。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B体育入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