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精选5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0-08 15:27:05    浏览:

[返回]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道家学说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代匠师们通过高超造园技艺和创造手法,在“咫尺山林”内再现了大自然的美景,达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闹中取静”令人陶醉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留下了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当人们表达渴望追求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时,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而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等文化元素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道家学说的哲学理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表达了古代造园思想自外而内、浑然一体的设计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把这些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西式文化的影响下,国人往往过于崇拜西式文化风格,使得优秀的传统设计日渐疏离; 也有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许多设计为了迎合古典风的热潮,而生硬地摆出古典设计元素,从而产生许多不伦不类的设计作品。笔者旨在以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挖掘和解读,探讨现代园林在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

  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结构和生命的科学,它可以运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发掘符号的构成关系,并成功地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意义,这是符号学作为结构主义理论工具的价值所在。美国学者培特斯说道: “符号学既是一种批判研究的洞察力,又是一种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符号学完全可以作为检验宇宙以及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方式的一种框架。”同时,它也服务于园林设计。

  在园林环境中,以一棵树为例,它的树干形状、色彩、叶形、香气、阴影等作为园林环境中的元素,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官和心理体验。由此,游园者也根据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趋向,对园林环境中的这种类型的树会有一个逐渐成型的审美方式。看其树形姿态是否挺立丰满,叶子是否光泽舒展,花丛是否散发香味,树影是否引起地面的明暗对比等。由于树林本身具有不同种类的树,使人们产生更深一层的思考,产生深层的哲理含义。

  同样,用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中国古典园林还可以发现,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件( 如亭、廊、桥) 、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用莫里斯的符号理论,以亭子为例进行分析。亭子作为一个建筑符号,它的平面形式、屋顶样式、整体的色彩感,都可以看作符号的所指; 而它在园林的景观、空间构成中所起的作用,它所体现的意境以及蕴涵的文化也是符号的所指。再来看一景区所构成的符号,可以用符号学来分析景区中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的空间组织,布局的手法、原则,并用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演化原则等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比如: 景区建筑选用的材料,呈现的色彩等,这实际是建筑单体符号所指的综合; 景区符号的所指则为景区整体所具有的意义( 意境) ,使游人产生的心理感受等。

  中国古典园林能流传至今,并不是因为它只是古人留下的遗迹,而是因为它综合了人们的各种理想,包括物质的以及精神的。位于现代都市内的公共空间,例如城市广场、公园、小区绿化等,这些公共地区都被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更加精细的加工雕琢。由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使这些场合的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愿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园林设计越来越体现人性化的自然。这与中国古典园林深深浸透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非常接近。

  再来看古典图案,平时稍加留意,便可看到,无论是一件小小的艺术品,还是住房建筑,古典图案都是无处不在的。古典图案与现代设计之间有不可割舍的情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只要还在进行艺术创作,那么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地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好事。人们不但能从传统文化里找到设计灵感,并且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传统文化能得以传承,也丰富了设计元素。

  由古典园林逐渐发展到现代园林的过程中,人们的视觉、思维也进行了符号组合、转换与再生的操作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对于古典元素符号,可以在思维上、造园手法上、景观元素上进行借签。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 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道法自然”等。同时它也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也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合理地将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B体育官方入口同时,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伴随着诗词歌赋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呈现的意境与古典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园林意境不等同于文学的意境,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园林意境是园林设计者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氛围,是欣赏者和批评家衡量园林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也是园林艺术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对待现代园林,承袭营造意境的手法有益于文化的传播,使人游园其中产生不同的情怀,并且为服务于大众的园林景观产生情趣之美,比如: 园林植物中的松树表达高洁、坚韧的品格,同时还象征着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长亭多传达离别情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当诸多符号携带着不同的含义融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其独特的意境。在园林中恰当地使用这些含有特指含意的符号,也是现代园林营造意境的一种方法。

  在别致的留园设计上,意境的表现可谓非常独到精妙,如其中一景点“小蓬莱”,仿造的是传说中的逢莱仙岛,渗透出园主淡泊处世的坦然意境( 图 1) 。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经了许多年代,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这些造园经验包括构图艺术原理及造园手法,它们对现代的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如怎么处理分割空间的手法,空间的对比、起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的手法,空间的疏与密、虚与实的组合,空间的主与次、内与外、围与透的关系,以及如对景、借景、障景、衬景、框景等一些造景的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是通过变化的空间来营造景深感,以巧妙地解决“小中见大”的空间拓展问题,与中国园林所依存的自然和现实条件是相吻合的。例如,长沙某住宅区的整个格调是仿苏州园林,内置的景观有许多景点都运用了古代框景、对景等造园手法,这些造园手法不仅给园内增加了古典之美,同时也解决了自然与现实条件的不足( 图 2) 。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经验积累,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其中包括建筑样式、符号、动植物、图腾等形式的图像,以及一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景物和一些组合。这里所说的“从景观元素方面借鉴”是指以现代功能为基础,将古典景观元素进行解构后重新组合和搭配,而后成为园林中的新元素。不仅体现了现代园林的功能性同时传递了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并呈现出现代景观设计中所要传达的意境。如某楼盘上的屋顶花园,其景观是使用我国历史悠久的象棋棋盘进行符号元素借鉴,做成了一个小的露天广场,棋子可观可坐,是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成功例子( 图 3) 。

  现代园林工程师要深入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深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的影响,将其造园思想、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现代园林工程师应该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置身其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更好的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道法自然”的思想。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以期达到在园林设计发生创新的同时,又保持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前言:所有的设计都以美学原则为基础,美学思想是由深厚的文化基础积累而成。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自然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达到很高层次的审美意趣。因此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借鉴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改善和促进现代园林的发展。 1.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我国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树木和山水进行园林设计活动,并且受到神话故事的影响,周文王建立的古代园林雏形--囿。囿内建筑高台,挖瑶池,来供帝王和大臣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云林已经有了自然山水的点缀,而秦汉时期逐渐有了宫苑,秦始皇在同一中国后,建立了阿房宫。古典园林的设计主要依靠奇石、假山、流水和幽静等营造自然轻松的境界,园内以楼阁、亭台等为主要建筑物,各建筑物之间以长廊贯通,并配以石头、假山和流水等锈蚀。古典园林的设计富有含蓄的情感,并强调移步换景的妙处。古典园林中任一元素都是景中带画,动静结合,无论园林大小都变化多段。

  2.1.生态、环保、自然 社会发展迅速,工业化脚步也越来越快,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对自然环境十分渴望。城市绿地的建立能够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利用有限空间营造自然环境。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主要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古代园林设计模仿自然的方法,例如在绿地建立中,模拟自然植物组合和生长模式,创建城市中的森林,实现森林在城市中生长和发展。而且经过实践正面,复式层植物群落有利于植物生长,后期维护成本也很低。我国目前水资源紧缺,所以可以模仿自然进行地表径流减缓,对雨水进行收集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这一想法通过多次试验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目前邵阳市红旗河生态走廊就利用了这一成果,河岸设计以自然植物为主,截取部分雨水后渗入地下,保证地下水源不缺失,并且能够形成淹没区以达到防汛作用。 2.2因地制宜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注重因地制宜,主要是指景观选址和景点布置方面。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是现代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分布景点经常被人忽略。如中华世纪坛绿地的设计,最初方案包含雕塑、喷泉等景观,但是到最后都被删减,而只是采用波浪曲线和圆形先来映衬世纪坛建筑的形体,绿地中多以绿化为主。又如北京东便们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方面,最初也是设计了很多复杂景观,如激光城墙、玻璃城墙,但是后来考虑到公园性质是遗址公园,主要以保护城墙为主,为了展示古城墙而建,所以应该将仅有的明代城墙遗址作为主体景观。所以最终方案是以植物、园路现行和景点为好明城墙而设计,为城墙提供自然环境氛围。游人可以在林荫下品位明城墙文化的历史和沧桑,简介的布局也让公园自然的融入到城市中,还体现了老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古都风貌。 目前很多设计师对因地制宜的要领忽略,将绿地建立成城市广场,甚至有的绿地称为花园广场,却全部使用硬质铺装,街道景观的建立也不考虑市民需求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设计师要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充分应用,使园林设计的更富有生命力、具有亲切感。 2.3植物合理配置 古典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精华在于诗情画意,并且赋予花木以人性,这是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例如富贵豪放的牡丹、高洁清廉的美化,石榴表示多子多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这些都已经被群众认可。因此,对于现代园林汇总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还要赋予草木人性,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更会让人们愿意享受、亲近,也让人感受到园林设计的人情味。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现代园林设计应该向古典园林进行借鉴,做到扎根过去、立足现在、取向未来的原则,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对古典文化和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延续。 2.4移步换景 在北京植物园的温室沙漠景观设计过程中,其面积共有几百平米,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展示沙漠景观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设计理念,将沙漠河流、大金琥和巨人柱等主要景点作为道路改变对景,在蜿蜒的道路两侧设计紧密的景观对景,不仅丰富室内空间的层次和变化,也保证了狭小空间内景观的完整性。 2.5寓情于景 园林设计的另外一个设计重点是立意和内涵,古典园林中会经常利用各艺术间的融合,来确保园林整体富有诗情画意之感。现代园林借鉴古典园林设计的寓情于景的这一理念,在设计中巧妙的运用具体形式表达,如利用景名、牌匾等对园林景观进行表达,或者用小型雕塑点名主题。

  总之,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无论从技术和文化上来看,都给现代园林设计很大启示。因此,要站在现代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向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黄维拥 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思维——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

  该住区环境设计以“出水芙蓉”为设计理念,将雨水景观设施与“芙蓉花园小区”景观设计交融,在景观的功能性与装饰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景观承担其责任,成为一种新型的小区景观设计,较为典型地运用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且有所突破。

  设计中运用大量的生态技术(譬如LID)来完善方案,并且结合社区这个城市中的最基本单元,努力寻找解决城市洪涝问题的方法。小区入口桥采用实木铺设,体现了古色古香的古典园林韵味。入口桥两端均设计有跌水景观,正应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人家”;桥的前方设计有一面类似古典民居影壁的入口景观墙,给人既古典,又现代化的感觉。循小区主道路依次设置小陡坡、雨水种植沟、大型雨水花园、公共艺术品、休憩广场、凉亭、中央水景、小型雨水花园、鱼水走道,这种将古典园林小品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法,让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依旧保持生命力,并且发挥着独特的生态作用。

  小区的周围分别设计有雨水渗透池、儿童活动区、游乐区、木栈道、行人商业街道、雨水树池景观、商业街活动区、商业街旁绿化等,充分考虑到因大量降雨导致的生态解决方案,又不影响整个小区的园林造型与功能,因此实乃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口剧增,资源稀缺,生态失衡,环境问题愈来愈明显,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大规模生态灾难将一触即发。近年来,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尤其明显,如雨季的广东潮州、东北三省,以及四川省部分地区已遭受暴雨所引发的局部洪涝。在如今“绿色建筑”和“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该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在景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让景观承担生态恢复能力,才会有美好生活,最后再谈美丽。在人们在为前工业化带来的便捷感到庆幸时,同时也给后工业时代的未来发展留下了祸根。

  在人们改造大自然获得短暂的胜利时,大自然已经进行了有力回击。我国广东潮州梅州,东北三省的严重洪涝,除了毁坏房屋、庄稼,同时也夺去鲜活的生命,让人痛心疾首。四川省局部地区也发生了洪涝,造成人员伤亡。当初人类改造自然,现在自然予以回击。在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前,设计师们必须反省设计的目的,重新审视自己对设计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到设计除了解决问题,同时应具备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城市的美化固然重要,但是城市的生态恢复更加重要。这一点认识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作者简介】张艳,女,汉族,1980年3月生,江苏省沭阳县人。党员。现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美术学院。200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取得学士学位,专业方向是环境艺术设计。在校期间获得校奖学金,“学习优秀奖”。 2001年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2002年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200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系并取得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于2006年,论文《设计,强国的武器》发表于上海《设计》。论文《自然原则下的室内设计》入选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年会论文集。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窗”通孔也。窗,本作囱,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既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论衡别通》中“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说的就是窗的采光功用。了解窗的起源要追溯到原始穴居时代的“袋形竖穴”,上部由树枝杂草等制成的顶覆盖,顶盖一侧留一洞口,正是先民们为了上下出入和通风采光之用。随着人类社会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逐渐由半穴居演变成原始地面建筑,这时的建筑物主要由墙体与屋盖两大部分组成,便出现了在固定的屋顶上开口用以通风排烟和采光的结构式样,古代称此开口为“囱”。据资料记载,这种窗的原始样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时期。当原始的巢居和穴居建筑的锥形屋顶逐渐演变成两坡屋面时,产生了“牖”,即在侧面开的孔,主要满足室内排烟排气和采光照明需要。《说文穴部》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又有《礼记月令》疏所记载的“穴皆开其上取明”,即证实了囱是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而牖才是开在墙壁上的。发展到门的一侧或两侧出现了较大的采光通风口时,真正意义上的窗也就出现了。

  随着文明的不断演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以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人类对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原始的采光、通风等生理性需求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加注重实用功能之上的艺术和审美需求,使窗得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窗独具的风韵使她成为古典园林中一道亮丽眩目的风景线。

  人们常把眼睛喻为心灵的窗户,那么无论从外形还是内在,我们都可以把窗户喻为古典园林灵魂的眼睛。古典园林中的窗并非作为个体孤立独存,而是园林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眼睛对于身体一样是有机组成的整体。古典园林中的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中运用较多的要数洞窗和漏窗。

  洞窗即空窗,不设窗扇。古典园林的园墙常设洞窗,是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装饰手法。造型多样,常见的有六角、方胜、扇面、梅花、石榴等等。很多园林在墙上连续开设洞窗,形状不同,称之为“什锦窗”。一般在复廊隔墙上的洞窗的尺寸比较大,形状多采用方形或者矩形,透过洞窗使内外景色通透。洞窗的魅力得以展现的原因在于它能与窗外美景相对,取景于框,形成框景。设计师们为了让观者保持视觉新鲜,常在不同的景区设置不同的窗形式,有时即使是同一个景区也设置不同的窗形式,已达到多变的效果。古典园林的景点或景区多由建筑、假山,怪石、叠水、林木、花草鱼虫等组成,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洞窗形成框形,而得到不同的画面风景,从而使景观达到空间和形式上的变化与丰富。

  中国古典园林中洞窗的核心意义就是一个“透”字,使观者能够透过窗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获得美的心理感受。这才是设计师的真正目的所在。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记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棂与栏杆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

  漏窗――在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的:具有各种漏空图案的窗孔。由于其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所以又称漏花窗、花窗。从各大古典园林可以发现漏窗多有一圈清水磨砖的边框,色彩采用灰白对比,显得素雅、洁净。漏窗的图案式样众多,可谓千姿百态,如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园长廊的三十多种漏窗,都已名闻天下。构图上大体分为两种: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有时混合使用。几何图案多由直线、弧线、圆形等组成。全用直线的有定胜、六角景、菱花、书条、绦环、套方、冰裂等等;全用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线条构成的有寿字、夔纹、万字海棠、六角穿梅等。从题材角度看,自然形体的取材范围较广:有取自植物花卉的,如梅、兰、竹、菊、荷花、牡丹、芭蕉、松、柏等;有取自动物形态的:如凤凰、喜鹊、鹤、鹿、狮、虎、云龙等;还有些题材取自物品,人物故事等等。从工艺角度看,漏窗的花纹图案多用瓦片、薄砖、木竹材等制作,清代更以铁片、铁丝作骨架,用灰塑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透过这些精美的漏窗可产生隐约可见似是而非的朦胧之美。

  窗作为一种符号应运于中国建筑中,发挥出极强的表现力并呈现了丰富的美学与文化意义,在古典园林中更是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来。”――雍正。“半窗图画梅花月,一枕波涛松树风。”――赵范有。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窗所构成的美妙景色。

  窗之所以能够散发其特有的魅力,成为园林设计师宠爱的对象,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其自身造型是一个美的对象,可供观赏;第二,可形成框景;窗提供了一个观赏的基点与角度,通过窗框构成美的画面。第三,可作借景;通过窗使内外、远近景观互为映衬。

  窗本身作为观赏对象,主要缘于其窗心花式图样的设计制作。到目前为止还无人准确统计出传统花窗窗心图案的种类和数量。如前面介绍,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们层层相套、环环相扣、穿插交错,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变化衍生出数以千计的缤纷意态,尽呈美态,极具观赏价值,满足观者的视觉享受,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有的窗心图样还富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如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园林花窗图案除了优美的造型,它还蕴含丰富的形态语义,它与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念有着共通之处。比如,灯茏窗寓光明永照,书卷窗寓诗书传家。中国人喜欢“六”,因为“六六大顺”。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六角门窗,也正应合了这一传统吉祥观念。通过不同形态的门与窗的组合搭配,也可产生丰富的联想。方窗圆门一一方正圆融、六角窗与瓶形门一一平安大顺,正方形窗与八角门一一四通八达,多样构成的什锦窗――十全十美。这些朴素、巧妙、丰富的象征意义,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纯朴民风的反映,是人们将自己吉利祥和的主观情感融进了客观景境之中,以独特的语汇,传递他们内心的祝福与祈愿。

  在园林建筑常用门或窗作为一个取景框,把外面的花草、山水美景和人文景观包含其中,便形成框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门窗形成的框景效果。而“窗”在园林框景手法运用中更处主要位置。用空窗框景时,则把景物切割成若干相对孤立的单元,形成清晰稳定的框景,颇似悬挂于墙上的一幅幅图画。苏州拙政园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之典范,其游廊共运用了几十种窗形式。每一个窗就是一个取景框,把窗外秀色美景纳人人们视野,便产生了画中有窗,窗中有画,窗与画融为一体。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北京颐和园的美景是举世闻名的,其中也不乏框景之美,由“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的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犹如一幅鲜活的中国山水画,平景、深景、高景尽在其中,美不胜收。古典园林中由“窗”产生的框景之美、之妙,真是枚不胜举。

  “借景”,这种说法取自明代计成的中国园林设计系统理论著作――《园冶》。“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他认为,园林设计师应该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景致于有限空间之中。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可见在古典园林造景中,借景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装饰手法,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窗正是造园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

  中国古代造园家巧妙的通过“窗”的借景,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产生联系、实现勾通、相为陪衬、相互借资;使园林空间得以扩展;使有限成无限;使园林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互为的艺术整体。扬州瘦西湖湖心吹台,是中国园林中利用花窗借赏景物的最为成功的范例。人立亭中,于湖光山色之中、清风拂面之际,无论处于哪个位置,都可以同时观赏到两个方向上的殊异景致。扬州园林中常将这些漏窗、空窗连续排列,沿墙组成连绵不绝的花窗带,如寄啸山庄的走廊复道、月观的院墙、珍园中的花墙、小盘谷的梯廊等。都是透过窗而借院内、墙内、廊内的景色,使观者游走其间,每换一窗,便会借到新景。使原本孤立、静止的景色,通过一扇扇窗的引导呈现出流动而富有变化的形态,并且衍生出新的复合意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美的享受――这是借景创造鲜活的境地。

  窗牖不仅以其自身万千姿态、体现着民族审美意象的形式美化装点着古典园林,更在古典园林的整体景观创意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犹如一双双眼睛沟通和交流园林内外的景致,寓“通”于“隔”,以有限见无限,大大拓展了园林欣赏的空间、层次和趣味。正如坡所描述:“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把篱字换成窗字,意境是相同的,小小的窗户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方无穷境的大天地。可以说,窗牖的布置和意匠,是中国古典园林得景、成景和文化艺术精神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居住形态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并且朝着艺术化方向发展,住宅小区环境呈现回归园林化趋向。了解、学习、品赏作为古典园林精华部分的“窗”艺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掘汲其美的精华,应用于现代住宅环境景观设计中。

  近年来,新建的中国园林景观,在继承原有的园林思想的同时, 还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的功能和意义,将现代景观的时代特点与古典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相结合, 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因此, 现代中式景观与古典园林相比, 虽然从整体风格上看没有改变, 但实际上拥有了一些古代中国园林所没有的新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主要受政治影响。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服务对象多是以极少数人为主,而园中生活的其他人,则是园主的服务者。园主的喜好决定了园林的设计特点和主题。园林为园主而建, 无须过多地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如拙政园的鸳鸯厅,其外设仆人的等候室, 坐凳高且窄, 以防止过于舒适而产生倦意, 听差人不能及时应答主人的召唤。而皇家园林如颐和园, 其宽广水面体现皇权的尊贵和威严, 然其周围的护堤围栏, 却使园内的人无法亲近水面。

  而现在建造的中式园林, 主要受经济影响。服务对象不同, 而设计不同。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内的园林景观等, 都是公共场所, 服务对象都是大众人群。而私家庭院、会所等, 服务对象又是小众,甚至个人。因此, 在设计上, 尽量以人为本, 在保留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同时, 保证园内所有人的舒适性, 以人感受的共性出发, 来布置景观和各类设施。如公园、居住区的景观空间, 就应当适当减少如“ 斋” 、“ 室” 等封闭性的景观建筑, 在不影响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主, 建筑多以亭廊等形式出现, 堂或楼等较大的建筑也以公共目的为主, 保证开敞通透。而私人场所或小型活动场所, 为保证私密性可适当多考虑小型的封闭性建筑。

  设计要考虑不同的服务对象、人群数量、人的身份特点等因素, 而不再如古典园林那样, 一个园子服务于一个主人或几个主人那么简单。

  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为了体现崇尚自然的特点,多将建筑与自然山石相临而建,甚至嵌入其中,或是临水而建;而其他的景观如植物等, 也不加改造, 通过充分体现树木原貌来展现自然之美。而现在的仿中式园林设计,能在保留原有传统元素特征的同时, 利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来感知和认识自然, 同时也能利用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师法自然, 也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新的更为环保的材料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 使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 共同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

  中国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但与西方园林相比,缺乏对自然的征服。因此, 在顺应自然的同时, 用建筑上或景观小品中的大量装饰来体现园林中想要表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其中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甚至政治思想,象征权贵和不同的等级, 如皇家园林中, 利用窗框雕刻的不同花纹来代表皇帝、妃缤和其他王公贵族。而现代的中式园林, 不需要再通过不同的装饰来体现身份地位的高低或园主的信仰。现代建造的中式园林景观, 其中各处的装饰在于体现情趣和意境, 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也体现现实性和实用性。

  按中国古代至近代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言,园林属于王公权贵或官宦富商们富足奢靡生活的附属品,与广大百姓的生活几乎毫无联系。“ 朱门红墙, 墙内墙外, 两重天。”而时至今日,官宦人家的园林也好,普通百姓的小院也罢,都体现出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现在的园林,在展现中式民居建筑之美的同时,也可在其景观环境中配以精美的园林小品或用草木的搭配, 展示古典园艺艺术之美,而无须过多考虑古人曾在意的那些等级之间的避讳或不合理的建造要求。

  大量的中式园林, 随着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涌现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园林作品, 但也有大量的仿古景观在设计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新建和扩建的中式园林景观中的存在,大多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或艺术的了解不够深人,或是地理经济因素条件的限制所致。

  ①植物配置缺乏意境,与建筑和环境未充分结合《园冶》中曾经提出:“ 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提, 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 列千寻耸翠。”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对植物的培植要求极高,不同种类的植物有其特定的栽种位置来体现园林自然之美。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 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牡丹豪放富贵, 莲花象征吉祥, 而梅则代表坚强高洁, 此外, 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 紫薇代表家庭和睦, 这些都在园林中有大量的体现。另外, 建筑的名也与植物相配合, 体现非凡的意境和情趣。

  但现在建成的许多中式园林, 在建筑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同时, 却使用西方风致园的植物搭配风格,色彩丰富,变化多端,高低错落有致, 这虽然体现了自然之美, 却忽略了园中的诗意。更有甚者, 用大量五颜六色的植物带, 拼出各类图案,一味追求视觉效果, 连自然之趣也丧失殆尽。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多赋草木以情趣, 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 也才能体现出中式园林的意境, 使整体风格相互协调呼应。

  中华名园的景致, 往往讲求蜿蜒曲折、起伏跌宕、地形高差和空间大小的变化, 带来丰富的游园乐趣。而现在一些设计师, 不考虑城市的地形单调、缺乏变化的特点,营造中国古典风格的景观,无论亭台楼榭多么精美华丽,都无法充分展现园林艺术的美。而有的设计,强行改造地形,凿池堆山,虽然营造出美丽的园林景观,但后期的维护缺乏管理, 导致山枯水竭, 反而影响景观。地形是否适合建造中国古典式的园林景观, 应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认真考虑。

  丰富的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不同的材料或装饰也表达了不同的含义。铺装的图案、门窗的雕花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古典园林中常用云石来作为踏步,代表平步青云的含义。而现代完成的许多中式园林景观,设计师省去了大量精美的装饰, 而有些装饰也仅是为了景观效果的饱满,并不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反, 有的设计为了体现主题, 而在古典景观中加人现代景观造型, 显得突兀而缺乏美感。

  皇帝下江南,可命工匠模仿江南名园建造园林。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盲目地将此法用于现代园林的建造,有失妥当。不同的地域环境, 应该有适合该环境的园林景观。比如叠假山,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备的。它在私家园林中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 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 宛若自然。可是,不考虑场地规模或外部环境条件,不分场合地堆叠假山,既显不出山峦的气势,破坏了原有环境的整体性。例如狮子林的石景, 远近闻名,但如果将其照搬到现在某些完全开放性的园林景观当中, 石林中的很多地方则可能成为无人问津的消极空间。

  在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在不断建设新的景观场所的同时, 许多人也开始钟情于原有传统景观的扩建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诸多的改建和扩建中也带来许多的败笔, 甚至毁坏原有景观的美。这种破坏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使布局结构的整体性被破坏, 缺乏统一性。狮子林中后建的舫便是一例, 体量过大, 从而使原有的并不宽敞的空间显得局促狭小, 甚至产生了喧宾夺主的结果。第二, 原有景观与扩建或修复景观风格缺乏一致性。许多的新建或修复部分的建筑或景观,建造得粗糙, 缺乏考究, 有的还带有浓厚商业气息, 无法体现园林中的情趣和如诗如画的意境。第三, 扩建的设计缺乏对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从而造成扩建的部分的园林风格年代模糊, 细部更无法体现园林美感, 抹杀了原有的景观特色和整体性。

  总之, 发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切忌盲目发展,要把握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把握中式古建筑结构, 同时也要与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相结合, 以传统为设计的根基, 以和谐完美作为追求的目标来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中国古典式园林景观。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