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APP下载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4-22 12:15:59    浏览:

[返回]

  遮蔽与曲折,概而言之为“隐”。“隐”无疑是十分必要 的,但“隐”的目的是为了“美”或者说“韵”的开显。要开 显须借助一定的手段,这就是“秀”。“秀”在园林多为“引 景”。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云:“应怜屐齿印苍台,小 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 色为柴扉所关,此为“隐”;一枝红杏出墙,此为“秀”。由 于这一枝红杏的秀出,逗引了过路人对满园春色的无限遐想, 激发起入园欣赏的欲望。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隐秀”的理论最早是南北朝时期著名 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提出来的。他说:“文之英蕤(rui),有 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气”与“韵”分成两个概念来看,大体如此。但是将“气” 与“韵”组成一个概念时,“气韵”似是偏正结构,韵为正, 气为偏。这样,气韵更多地是指生命精神存在的阴性状态:静 态的、深沉的、悠长的、绵远的、无限的、亲和的、精微的。 中国宋代理论家范温为“韵”下过两个定义:一是“有余 意之谓韵”,另是B体育官方入口“韵者美之极”。前一个定义揭示了“韵” 的本质,后一个定义揭示了“韵”的价值。园林的总体风格尚 韵,也就是说,它更多地倾向于生命意味中静态的、深沉的、 悠长的、绵远的、亲和的、精微的、无限的这种状态。这就是 中国古典美学津津乐道的“含蓄”。 中国园林为了体现“含蓄”的风格,采取了各种方式:一 是遮蔽,二是曲折。

  中国园林的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儒道兼得,取格“清雅” 中国文化较早地从神话时代发展到了社会理性时期。儒家 思想代表了早熟的民族精神,它重伦理轻功利,追求山林仁德, 主张将“情”、“志”溶入山水之间。道家阴阳学说则倡导 “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佛家注重“冥合自然”、“物 我为一”和“超凡脱俗”。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地古典园林, 儒、道、释思想体系交融渗透在园林之中,我们可以从园林的 物质建构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理念:主张理想的自然天 地与现实的生活场所相互统一,追求知性、情感、意象与自然 融合;文人的社会理想、宇宙观、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 化信息等。

  “气韵生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 来的命题,后来广泛地应用到各种艺术。 “气韵生动”是指 事物具有蓬勃的生命气息或生命意味。 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格局上看,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和生命 的意味。园林具有生命意味主要指从园林的景物中可以品出人 生的意义与价值,当然,更多地感受到人生的快乐。从审美的 眼光来看园林,园林中的一切都是有情物,它们相互呼应,相 互友爱,相互嬉戏。 中国古典美学虽然一般将“气”与“韵”都看成生命的形 态,但也适当地将二者区别开来。“气”重在生命意味显露的 一面、动态的一面、劲健的一面、发展的一面、可以明确把握 的一面;“韵”则重在生命意味隐蔽的一面、静谧的一面、柔 和的一面、精细的一面、无限发散的一面、难以明确把握的一 面。将

  另外气韵生动也体现在古典园林中“虚”与“实” 的关系 上。虚与实不仅体现在情与景的关系上,就是情与景本身也还 有一个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实”与“虚”的关系从哲学上看亦为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在中国老子哲学中则为“有”与“无”的关系。老子说“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无”是宇宙之终极,终极怎么会是 “无” 呢?老子的推论是:因为它不可能是 “有”,如果为“有” 它就应有边界,应有源头,而宇宙不应有边界,不应有源头。 这不应有,就是“无”。“无”即为无限。在老子看来,宇宙 之本为“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佛教受儒学、道学影响形成诸多流派,由慧能创始的禅宗, 是最有生命力的一支。禅宗的基本观念在于放弃传统的宗教仪式,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沉思默想来达到开悟,以至于达到无上之正等 正觉。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讲“解脱”,而解脱的最高境界就是达 到佛的境界,这个“佛”,已经不是释迦牟尼,而是所谓无牵无 挂、无忧无虑、不欲不求、不争不夺、超乎是非荣辱之外的精神 麻醉之人,这样的“佛”只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才能被实现。 故“心外无佛”,无外在的权威;也无“净土”,只有“净心”。 修持方法实际上是“修心”,把宗教修证功夫变成为对待生活的 态度 。 禅宗将自己的爱好山水看成是“林下风流”。与此相应,中 国的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常引禅意入园。

  在中国人看来,有限的景观,如果悦耳悦目可以称为 “美”;无限的余意(韵)能让人回味无穷,那才是 “妙”。 如果让人从有限景观领悟到景观外的无限世界,那就是“道”, 也就是中国古典美学最高范畴——境界。这种美学观不仅在诗、 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在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

  儒家思想的另一个基本点是人生价值本位。儒家重视人生的 价值,它讲的人生价值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为国家为人民为 民族做一番重要贡献,其体现为做官。这一方面的价值,儒家叫 “外王”;另一方面,儒家很重视个人的品德的修养,称之为 “内圣”。儒家认为,修身与事功是统一的。修身是事功的基础。 儒家是尚事功的,但未必任何一个儒家知识分子都能实现自己的 抱负。因为种种原因,不少儒家知识分子不得一售其志,只得退 而养其身,园林则是他们暂时退隐修身的好地方。为了励志,园 林的风物总是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怀。松、竹、梅、兰、菊等植 物,由傲岸的假石构成的风景,还有各种励志的楹联匾额都体现 儒家特有的清高。

  中国园林是一种综合的美。首先它有自然的美,其次它有 人工的美。人工的美中,它有社会生活的美,集中地反映那个 时代比较高雅地生活方式、礼仪典章;它体现特定时代的科学 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建筑工艺,因而兼有科学美与技术美。 当然,最为突出的是艺术美。 如果将园林中审美欣赏分出层次,那么至少有以下四层: 第一,以视觉为主的绘画的美感。 中国园林过去大多是按照某一张画的构思来造园的,如画 是造园的第一原则。画是视觉的艺术,如画的园林给人的美感 也应是悦目的。中国画构图用的透视法如郭熙的“三远” 法— —平远、高远、深远被搬上园林。(郭熙、郭思:《林泉高 致》,原文是:

  私家园林主人大多钟情于当在家修行的居士。如留园的“伫 云庵”、“参禅处”、“亦不二亭”等礼佛建筑,水池中称做 “石和尚”的石幢已经成为纯观赏性的佛教建筑了。另一方面, 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对园林环境的渗透,这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含有禅宗公案故事的景点题名去妙 “悟”,然后,也会获得蓦然回首,“道”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感。 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 都采取了一种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 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 放。

  在中国的园林之中,自然风景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一 般来说,它占的面积最大,而且它的景象处处透出潇洒出尘 的意味。在这点上,儒家与道家达成了默契。儒家虽然尚事 功,但也尚自然。孔子就很推崇假日邀三五朋友游山玩水的 这种生活。宋代欧阳修说有两种快乐,一种是富贵者之乐, 一种是山林者之乐。前种快乐为事功之乐,属于儒家的人生 理想;后种快乐为隐逸之乐,主要属于道家的人生理想。欧 阳修慨叹两者不能得兼,园林在某种程度上倒是兼顾了这两 种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集中于园林。中国 园林也可以视为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包括美学精神的感性显现。 园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精神包括美学精神的感性显现 与中国园林的综合性分不开。首先,中国园林既具实用性,又 具审美性,既具工作性,又具休闲性。中国古典园林造圆一大 原则是“可游可居”,“可游”是审美性、休闲性,“可居” 则是实用性、工作性。这点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没有什么区别。 其次,中国园林既具自然性,又具人工性。它是中国人为自己 建造的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再次,中国园林兼容各种艺术。 正是因为园林具有这种综合性,使得园林有可能成为中华文化 精神包括美学精神的最佳载体,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艺术。

  儒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园林的物质层面和观念层 面两方面。 物质层面主要指建筑布局、体量等方面,皇家园林的宫殿区 和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严格的中轴线布局,表现出严格的等级 秩序,呈现出和谐之美,体现了儒家中庸的审美情趣。古典园林 中,建筑的空间布局、方位、尺度、装饰、色彩,甚至植物都被 纳入儒家“礼”的规范。 而观念层面,也就是心态层面:如山水、植物的比德以及 园林人文内涵中强调的修心养志、尚古尊先等文化传统心理等。

  唐宋以后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往往儒道禅三教合一,禅 宗思想神行于园林的景点之中,不露痕迹。如以荷花为主景的 “远香堂”、“濂溪乐处”、“香远益清”等,源自宋理学家周 敦颐《爱莲说》,一般都以荷花为君子之比拟,实际上,由于周 敦颐的理学思想本来就含有禅宗成分,加上荷花本有佛花之称, 因而,这些景点也都有着禅宗色彩。又如“月到风来亭”,因取 理学家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诗句意,同 样理趣中含有禅趣。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杜甫 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含有禅悦,这都是中国园林意 境的重要思想构成因素。

  中国园林与佛教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皇家和私家园林中的礼 佛建筑和装饰性的带有佛教色彩的构件上表现出来。中国园林中 的礼佛建筑很多,如圆明园的“月地云居”一区有“心空彼岸”、 “妙证无生”、“清净地”、“戒定慧”、“转”、“莲花 法藏”等,颐和园有“智慧海”、“四大部洲”等,承德山庄的 外八庙等。塔石是宗教意识积淀给园林美的杰作。如避暑山庄永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园林其文化精神是儒道释兼得,而重 在“道”意。这个“道”意主要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从本 质上看,园林是退隐的精神寄托物,尽管主人不一定是道家。 从儒家的审美趣味来说,园林宜雅,雅而脱俗,从道家的审美 趣味来说,园林宜清,清而出尘。两者结合,当得上“清雅” 二字。“清雅”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品格。

  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非常强调“敬德”、“明 德”,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教化陶冶作用,尤其主张在“游于艺” 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因而追求山林仁德。孔子“仁者乐山,智 者乐水”这一著名的美学论题,便是类情以明德,将山水作为道 德精神德比拟象征,反映了儒家欣赏山水时的艺术心态。

  虽然园林处处透出儒家的气息,但主流方面还是道家崇尚自 然的意味。道家崇尚的“自然”有两个含义,一是自然而然,另 一是自然界。就自然而然来说,它更多地体现在造园的法则上, 强调“虽是人作,宛自天成”。道家多为隐士,为了体现这种隐 的意味,在园林种不仅有意制造“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的 意境,而且还人为地制造田园风光,取东晋大隐士陶渊明躬耕田 园的意象。 除此之外,还多从道家或具道家意味的著作中创造出一些特 殊的景点,如取庄子的“濠梁观鱼”典故,无锡的寄畅园有知鱼 槛,颐和园有知鱼桥,苏州留园有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亭。从东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取意,北京紫禁城的宁寿宫和承德避暑山 庄都有曲水流觞亭。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儒学是中国人精神境界的高层 文化支柱。儒学的关注的是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儒家思想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家庭文化本位。家庭是儒家 文化的生发点。儒家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当成一个家来治理。 儒家文化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和合性,这种和合充满着家庭的 温馨。儒家文化既讲和,又讲礼。礼是制度,制度建立在人与人 之间有所区别的基础上。这个区别最重要的是上下等级区别。儒 家的这种思想在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的园林总是营造出浓 浓的家庭意味。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