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文化_B体育官方入口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4-22 12:17:55    浏览:

[返回]

  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北方,随后发展于南方,最终又通过南北园林的吸收融合,重新在北方达到极致。自周文王修苑囿、筑灵台以来,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魏晋北朝的山水园林,再一路经隋、唐、北宋、元、明的宫殿园林,发展到最终成为园林之首的圆明园,北方园林一脉相承着皇家园林的尊贵与大气,与南方小巧婉约的私家园林形成风格鲜明的南北两派,共同创造出璀璨耀眼的园林文化。然而一直以来,许多人对南北园林的风格特征仅仅有模糊的概念,既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差异,也不清楚自己会更喜爱哪一种园林。那么,南北方园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园林文化一向都是崇尚自然、崇尚城市建筑中的园林文化的。中国的园林文化深受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文化上的色彩和思想上的意义。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园林的设计中体现着崇尚自然的原则。中国园林的文化中,水、亭、景的相互映衬虽然是人工之作,但是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讲究“巧夺天工”。这种在精致的园林之上追求的自然,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上的含义。而道家的崇尚静的思想,也反映在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之中。

  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风雨变幻息息相关,也与人们生活的演变息息相关。园林作为人们游览娱乐的场所,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讲究的不是繁复礼仪,而是自然天成。当你置身与美丽的中国园林中,你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季节变换,昼夜更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相应生辉,呈现出丰富奇幻的色彩。让人心情舒畅,忘却世俗的种种烦恼。园林艺术体现的美是客观存在物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包括雄伟美、奇特美、险峻美、秀丽美、幽静美、敞旷美等美感类型。

  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自然之美体现人们向往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就像陶渊明的诗句中的境遇。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建设也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也必将加快步伐。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验,就要进行总结,汲取其精华,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首先来说南方园林,由于江南一带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其园林设计以繁复和细腻为主,大多依水而建,景观遍布。其建筑结构不拘形式,清秀淡雅,但也因而略显简陋。由于南方园林大多为私家园林,因此整体规模偏小,以人造景观为主。由于南方多雨,因此园林内多走廊亭台。总的来说,南方园林紧凑巧妙,以水为核心,以花草奇石为主要景观,整体散发着如江南女子般的婉约。

  而北方园林的建筑则注重沉稳尊贵,如观唐云鼎以白色和灰色为建筑主色调,配以经典的硬山式屋脊与朱漆红门,表现出燕云一带的雄浑气度。北方园林的建筑还非常重视院落,观唐云鼎正是以近3米高的围墙围合出私密庭院,使庭院外的山水景观与庭院内的私人景观相映成趣,而又互不干扰。总的来说,北方园林极具规模,强调自然山水,建筑更具尊贵感和皇家感,私人院落与园林景观融分有度,好似一个气度沉稳、内心丰富的豪杰显贵。

  我国古典园林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而又由于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园林在讲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还比较讲究意境。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诗意并且讲究诗意之外的意的话题。中国园林的讲究意境,不但讲究客观景观的自然美好,还要求这些客观的园林之境还可以与主人的心境和意识相互交融,完美地融合起来,以体现一种诗意的追求。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承载中国人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 “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Baidu Nhomakorabea园”等。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B体育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