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的概念范例6篇B体育app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8-27 19:42:11    浏览:

[返回]

  经济而言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绿色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绿色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向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线 年代开展的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外。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可能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绿色经济战略。

  实际上,绿色经济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战略。一个理想的绿色经济系统通常包括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他们之间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ocity、ecological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1980年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

  生态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MAB的研究推动了生态城市研究在全球内的进展,它提出的五项原则也奠定了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这里生态基础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此后,有西方学者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表示栖息地网络、自然政策规划等方面,都是从环境资源及生物的保护角度加以引用。

  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结构,由关键性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它保障为城市和居民持续地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并使我们的后代能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保障了城市的生态安全,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卫生,也在城市生态产业代谢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城市生态景观整合,培养社会各阶层的生态意识。

  生态城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把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使多种多样的自然和文化过程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融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多样、便捷的服务,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提供引导。

  (1)用以水为主的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沿现存水系和地形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比如莲花、茭白、荸荠 、菱角和竹芋。

  (2)将公共空间与生态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设计三种不同级别的绿色廊道或河道廊道:主廊道宽120到150米,它能够在强降水时吸收来自整个区域中的径流;次级廊道宽60到90米,它能够在中等强度降水时吸收来自分水岭支流的径流;三级廊道宽20到30米,可吸收小强度的降水。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理念,认为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先行考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前瞻性,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蓝宝石项链”――由波斯顿的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被连接起来的绿地系统,这个早在一百多年前规划时仍在郊区的一块绿地,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也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生态基础设施注重“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和建设,就能够在优化城市结构、整合城市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根源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5]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不健全不到位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建设优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从而整合城市结构,可保留必要的天然或人工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绿肺或绿心,或以河流、铁路、公路、农田防护林为载体建立城乡连续的生物廊道网络,给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新鲜的“氧气”,这在优化城市结构、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对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探讨不断出现,主要集中在对于城市湿地系统、森林生态网络等方面,一些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也提出了和生态基础设施相关的概念。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轰轰烈烈进程中对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标志着人类在追求生态城市道路上的又一大进步。

  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中国正火热开展。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效果。而运用生态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条新思路。我国关于生态保护的研究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全面,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完全具备了进行系统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研究的条件。总之,运用生态基础设施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我们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 科学 有效的规划设计。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 自然 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 艺术 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 规律 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 发展 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 交通 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 现代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 工业 、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 发展 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 艺术 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 旅游 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 交通 )、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住建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996年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0年被聘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4年被人事部等七部委批准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接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7年兼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为《城市发展研究》、《低碳生态城市》杂志主编。2010年当选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住建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首先我要阐述一下绿色生态城市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世界上已经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列了,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贡献。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人们对工业文明深刻的反思提出来的。

  我是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在建设中,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建筑设计中的顶层设计,我们主要是为政府提供服务。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比如,北京市已经宣布2013年6月1日开始,北京市所有的新建建筑要100%建成绿色建筑,深圳也开始响应了。政府在推动这个进程,业界的响应更加热烈,国内很多顶级房地产企业,像万科、万达、万通、招商地产、朗诗、绿地、绿城,他们都已经宣布了,他们建设的百分之百是绿色建筑,把绿色建筑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提出来。

  第一,它强调一个共生概念,世界上所有的物种它们都应该是共生、共存、共融的,强调生物多样性。人的发展,把其他的动植物、微生物都毁灭掉了,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第二,强调循环,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循环再生、再资源化。世界上没有垃圾这个概念。为什么有不可持续建设模式的发生?那是因为有些建设变成垃圾了,又污染又占地,不可持续。利用生态学原理,世界上就没有垃圾,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再生,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再利用,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再资源化。包括建筑垃圾、电子垃圾,所以有一个概念叫城市矿山。城市矿山就是说城市里面的垃圾就在城市里边再生,在城市里面利用。

  第三,系统性,生态学讲链条,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关联的,要发展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要系统的考虑。

  谈到城镇化建设,需要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支持城市发展和文明发展。如果说生态学提出的主要背景,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那么,另外一个背景就是世界城市化。

  从2013年开始,整个地球已经是一个城市社会了。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我们国家慢一点,2011年时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所以也是一个城市型的国家。城市面积占了地球表面2%的面积,城市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城市创造的财富占全球80%的GDP,同时也消耗着总量占全球80%的资源与能源,排放着同等规模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所以城市是财富的创造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环境污染最大的制造者,又是环境污染最大的受害者。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但是现在的城市让我们很烦恼、很纠结,有很多头痛的东西,所以城市必须转型发展。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应该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走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灰色的工业文明走向绿色的生态文明。它的发展的模式应该告别过去的从摇篮进入到坟墓,转变为从摇篮再回到摇篮,这种循环就是生态模式。

  生态城市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它强调自然为本。我们现在谈“以人为本”,将来的更高境界就是以自然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它是能够多样循环的,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多元多样。另外对人而言,它应该感受是美丽幸福,要幸福起来,幸福是城生态城市的核心要义,如果人幸福不起来,就不是一个生态城市。

  构建生态城市有一个系统,从产业开始,它应该是循环的绿色的产业系统。然后它的城市空间应该是紧凑舒适的;它的城市交通是高效便捷的;它的能源系统是低耗清洁的;它的水系统是循环安全的;它的废弃物应该是减量、再生、资源化;它的建筑是综合集成的绿色建筑系统;它的生态系统是和谐怡人的生态系统;它的信息系统是科学的。

  关于生态城市,联合国也有定性的6项标准;由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城市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不能破坏,把自然引入城市等标准。

  国际上也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北美、北欧、亚洲都在进行。跟国外相比,我们还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人家已经进入到城镇化的稳定状态了,达到70%以上程度了。

  从规划的演变趋势来看,第一,我们要构筑一个目标体系,争取在中国城镇化达到相对稳定状态60%~70%的时候,我国城市的能源消耗总量争取达到拐点。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拐点取决于两个国家,一个美国,一个中国,美国已经开始下降了,现在就看中国了。这个过程既是个美好的理想,也是个行动的过程,可能要有20年的时间,不可能很快。

  第二,要构筑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能源、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水资源循环、垃圾的资源化,低碳照明、智慧的技术等等,要用一系列的指标进行落实规划的指标。

  第三,我们要依靠政策体系进行资助,进行政策创新。现在中央政府有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示范、金太阳工程、绿色生态城区,包括绿色重点小城镇发展都有财政补贴。

  第四,构筑一个示范体系。示范体系大家可以去学,达到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不同地域可以进行学习、参照。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生态城市建设已经不在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它是人们思想观念进步的结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一环,绿色建筑将是我们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手段。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绿色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这一崭新的概念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它的目的就是构建一个绿色,自然,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创造力,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的城市建设体系。作为生态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绿色建筑将是我们不得不讨论的话题。作为一个城市建设人员,如何构建和谐生态系统,如何正确看待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是我们日后工作中的关键。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当然,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者,我们考虑的不仅是做好生态城市概念范围内的事情,而要往更高层面考虑,我们要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而努力。一个城市的真正繁华,必须建立在所在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首先标志着它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关于这一点,我们真应该向古代人学习。古代的建筑学家可以说将“自然资源”运用的淋漓尽致,各种建筑的设计建造都是建立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基础上的。但是现代人却往往缺乏这样的思想,他们经常为了追求独特做一些移山填海的事情,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自己。幸好,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提高,当代的城市建设工作者开始注保护自然环境,回归自然。

  其次,我们必须把绿色建筑纳入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非常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观念,各种绿色建筑的兴建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资源紧缺等现象效果明显。

  最后,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讲,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屋顶花园,它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在于提倡我们在搞生态城市建设中,从建筑物的产生直至消亡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减少能耗,降低污染,尽量保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当然,在当今社会,由于各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建筑物要做到完全的没有污染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绿色建筑这个概念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推崇,而且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现今社会,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多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只有跟自然界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得到自身的发展。倡导绿色建筑,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产生的。节能环保的思想是绿色建筑产生的必要条件。各项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也为绿色建筑做了很好的铺垫。总而言之,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绿色建筑学的诞生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以美国学者麦克翰在1969年所编写的《自然设计》为标志的。由于发达国家接连发生能源危机,所以保护资源,节省能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时兴,自此绿色建筑也被正式搬上了台面。

  “自给建筑” 是较早出现的绿色建筑。这个学说的创始人在自己设计住宅时,不仅考虑到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把周围的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才是业界最佩服他的地方。从他的整个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气息,感受到自然界的无穷力量,体会到绿色建筑的绝对优势,整个住宅环境都非常符合生态原则。

  欧洲是当今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前哨,对建筑生态环保的研究是当今欧洲建筑科技发展最迅速和最活跃的领域,欧洲建筑生态节能技术日新月异,其先进的生态节能理念、技术与实施体系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丹麦的绿色建筑是欧洲可持续建筑的典范,其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独树一帜,最新提出的被动式节能方法和主动式节能方法,就是有力的证明。被动式节能方法就是加强建筑的保温;合理设计建筑结构,构建重型建筑,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包括使用水环热泵,增加建筑的透光性,通过利用日光照明等措施尽量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主动式节能方法就是采用太阳能热驱动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利用地下水、室外空气和海水为建筑降温,建立温室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等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应用。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非常良好。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大城市集中。从数量上看,我国城市建设每年完成建筑面积11亿至l2亿m,其中真正属于绿色建筑的并不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制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2007年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在内的两批来自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0个建筑 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为生体城市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在全球都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绿色建筑的情况下,合理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将是建筑工作者工作的基本动力。

  总的来讲,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快,而且工业化进程连同企业,人们的思想都在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国建筑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本身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说发展绿色建筑不管从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独具优势的。

  首先,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现有的建筑有四百多亿平方米,而且每年还在新建十六亿至二十亿平方米,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百分之九十五伊桑的建筑都属于高耗能建筑,跟发达国家相比,如果达到他们同样的室内舒适度,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耗能将是他们的两到三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节约的能源潜力非常大。在“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百分之二十的任务。现今社会,绿色建筑的节能已不再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为目标了,它已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前景十分广阔。

  其次,发展绿色建筑效益比较高。根据业内人士测算,如果要达到同样的节能效果,建筑行业比工业投入少很多。而且,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过发展绿色建筑,构建生态城市的成本明显降低,这与我国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侧面说也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明显优势所在。

  再次,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目前为止,我国在很多国际性的科研项目上还停留在初步阶段,甚至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没办法预测。但是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像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在节能,节水,改善建筑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的验证。使得绿色建筑完全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的洪流中。

  最后,我国传统文化有利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安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居,这些建筑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界的各种手段,有利于通风等;当然,南方的园林更是体现了建筑设计师们对于自然界的崇尚和尊重,B体育官网它可以说是自然的缩影。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给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综合全文,建设生态城市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则是考量生态城市系统好坏的关键。作为一名城市工作者,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以最小的耗能来设计整个生态城市的建筑问题。

  [1] 陈惠萍.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建筑[J].广西城镇建设,2011,(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努力,但在城市总体发展上仍然赶不上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步伐。由于人口源源不断的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被极大地改造或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因此,人们对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景观生态学”一词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首次提出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其经历了思想酝酿阶段(德国著名地理学家E.纳夫称之为史前阶段,时间是19-20世纪30年代)、概念形成阶段(1939年)、深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等四个阶段,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综合学科,其内涵和外延已相当广泛。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内容概括为: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四是,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作用,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对策。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结构的描述,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管理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

  斑块是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其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类型有河流保护型廊道、生物保护型廊道、环境防护型廊道和游憩使用型廊道等;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接度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的迁移。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与廊道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绿化用地, 其整体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 并在城市中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职能。现在的绿地系统往往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相结合, 将城市的绿化用地、广场、道路系统、文物古迹、娱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因素统一考虑。不同的系统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系统功效, 绿地系统的整体功效应当大于各个绿地功效之和,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相对稳定而长久的。

  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的绿地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问题。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规划中包含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各类绿色斑块,以及各类作为环境资源走廊和种植走廊的江、湖、河岸绿带或其他防护绿带。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走廊互相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起到基质的作用,充分发挥着其动态控制能力。

  其一,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依照面积大小,将城市内各类绿地斑块进行合理调整。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小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大中型绿色斑块的补充,可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三种类型的绿色斑块相对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其物质、能量和生物的有效循环和流动,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益。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尽可能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修建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公园、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地斑块的合理规划;保证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等大型绿地斑块不被破坏,与城郊农地共同形成城市的生态保护区。

  其二,城市绿地系统中线型绿地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防护林带、滨河绿带等组成,其除具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外,还起到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地廊道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及其他条件,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必须尽可能的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作为城市防尘、防噪、防污、治污的绿色生态屏障。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其三,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加强绿地的建设,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廊) 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不仅有利于城镇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 引入外界的新鲜空气, 缓解热岛效应, 改善城镇气候, 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并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相处。

  顺应时代的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 使得景观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并朝着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前行。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人口规模的迅猛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强度的逐渐增强,无疑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发展引发了酸雨、大气污染、淡水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在发达的工业城市尤为严重。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土地价值攀升,可供人们休闲的绿色空间被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挤占,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逐渐强烈的休闲游憩需求。

  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奥姆斯特德把城市公园定义为:“城区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我国学者林乐建在《造园》一书中把公园定义为:“公园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能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的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地。”我国的一些规范标准比较客观地对城市公园进行了定义。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定义城市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光、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休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休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维护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要研究城市公园系统,就应该先了解一下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的概念可以得出:城市公园系统从大的范围来看不能仅仅局限在公园本身,而应通过城市的绿化道路、河道等带状绿化廊道,有机地和其它公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公园系统;对于公园本身而言,也应该将公园的各个景点、各个部分有机的协调起来,成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整体,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目前对城市公园系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下面根据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对城市公园系统的定义来粗略了解一下城市公园系统。

  美国对城市公园系统(Park system)定义是:“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 way)所组成的系统,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诱导城市开发向良性发展,增强城市舒适性的作用。”日本对城市公园系统的定义为:“城市中各种规模分散的公园通过道路公园有机联系起来,使全市的公园形成一个整体,各类公园和公园间的联络道路的规划设计要能满足市民平时的体育和休闲活动的需要,又可以满足非常时刻安全和避难的要求。”日本对城市公园系统的定义将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和环状绿地、游憩型道路等绿地形式都包括进去了。

  根据以上对城市公园绿地和系统的概念分析,以及美国和日本对城市公园系统的定义,我们对城市公园系统的概念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城市公园系统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中各类公园绿地、各类公共休闲绿地以及各种对公众开放的社区、单位等的休憩绿地,通过各种景观道联系而成,具有完善的层次结构和高效的功能效应的城市半人工化绿色空间系统,城市的各个独立公园是其重要的组成要素。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景观中最能体现城市绿地功能的绿地类型,它的数量、面积、空间布局等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开展,对城市景观文化的塑造和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中建筑集中,工业发达,硬质铺砖等大面积使用,城市成为一个聚集热量的热源地,尤其夏季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公园绿地覆盖率比较高,植物物种丰富,花草树木叶面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积极的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增加空气中的氧离子,有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作用,减少空气的污染程度,除此之外植物粗糙的叶片表面对烟雾、灰尘和粉尘具有吸附作用,降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对空气的净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城市每天都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形成噪声污染。这些噪声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密集和较宽的林带(19~30m)结合松软的土壤表面可降低噪声50%以上。城市受到空间的限制不能栽植很宽的林带,对于城市公园来说,合理的规划设计对降低噪声污染仍然有一定效果,公园的林下空间给人们提供一个静谧场所的同时,也能阻挡一些外部的噪音干扰。

  在城市中到处都是建筑和人工硬质环境,物种比较的单一。城市公园却是一个人工的软质环境,物种相对要丰富得多,城市公园不仅保护了大量的植物种类及其基因,还增加了城市生境的多样性,为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另外,公园绿化植物存在的地方,空气以及地下和水体中的细菌都会大为减少。城市公园系统不仅可以改善空气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土壤卫生。

  公园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备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的场所。因此社会效益来看有以下2方面的作用:

  现在城市建筑林立,空旷的场地非常少,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公园就成为了人们避难的主要场所。去年发生的5.12大地震,成都的公园成为了公园附近居民避难的栖息地。许多绿化植物枝叶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止火势蔓延,隔离火花飞散,如珊瑚树,即使叶片全部烧焦,也不会产生火焰,对公园周围的环境有防火的功能;且对放射性污染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