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中国的绿化事业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8-28 09:37:14    浏览:

[返回]

  中国大地上有着无数伟大的工程,其中有一类工程较为特殊,它们没有固定地点,从西北大漠深处到东南大海之滨,处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它们曾引起不少争议,可以说它们并不完美,也尚未完成。实际上,它们根本没有“完成”之日,而是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不断探索、实践、改进。

  你也许听过它们的许多名字,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

  根据统计资料推算,1949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8.6%-12.5%,而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即森林面积220万平方千米。

  70年间,我国净增的森林面积足以铺满整个新疆,而中国也是世界上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除植树造林外,我们每年还对几万至几十万平方千米的草原进行种草、改良或围栏封育。一棵棵树、一株株草,共同组成了中华大地的绿色。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更多绿树繁花的中国,而这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国土绿化工程。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是因何开始,我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数千万年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亚洲东部的环境。由于地形的阻隔,中国西北内陆出现大范围的干旱区,进而形成了大片荒漠。沙质的荒漠为沙漠,我国的沙漠面积高达58.8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6.1%。

  石质、砾质的荒漠为戈壁,分布在沙漠的上游,与沙漠相伴而生。我国戈壁面积为92.8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9.6%。

  数百万至数十万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干湿交替、冷暖变化,中国北方成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诞生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

  千百年来,人类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导致大量森林被砍伐,大量草原变为耕地。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们的先辈面对着的,是一片疲倦的大地。它有着许多生态问题,首先是荒漠化和沙化。根据第五次全国沙漠化和沙化监测,中国的荒漠化土地有261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7.2%,沙化土地则有172.12万平方千米。

  草原和土地退化,土壤变为黄沙,在风的助力下,造成肆虐的沙尘暴侵蚀农田、牧场掩埋铁路和公路。

  其次,缺少植被的地表在风和水的侵蚀下造成水土流失,根据2018年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8.4%。

  华北和西北的荒秃坡地,被季节性的集中降水冲刷成千沟万壑,草木难以扎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极为不便,经济发展受阻。

  此外还有土壤盐渍化、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问题,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面对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新中国所施行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国土绿化。而这场祖国绿化之战,从最艰苦的地方打响。

  从东北的呼伦贝尔沿大兴安岭南下,经燕山、陕北、甘宁南部到青藏高原东南,一条无形的线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开干、湿两个世界。

  包兰铁路。然而这条铁路必须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长达40余千米的铁轨直接暴露在沙漠中,尤其在宁夏沙坡头段,高达10-30米的沙山俯视着“纤细”的铁轨。

  22.草方格沙障原理,由于大部分被风搬运的沙粒在近地表移动,因此矮小的草方格就能拦截很大一部分沙粒,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在草方格内部,沙与水更易聚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沙丘表面逐渐形成一层“生物结皮”,加快了从缺水、缺营养的流沙向固定表面的转变,人工栽植的沙生植物和随风飘落的草籽开始萌发、生长。

  深栽。而苗木栽下后并不能高枕无忧,含水层的水远不能满足新载苗木的正常生长,为此人们采用一种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即利用管道上的小孔将水和养分直接送至植物根部,最大限度减少蒸发和渗漏损耗。

  乔木,天山、祁连山等山脉聚集了大量冰川和积雪,冰雪融水汇成塔里木河、黑河等内陆河,穿过沙漠,滋润绿洲。河流两岸、湖泊周边,白杨成排、胡杨成片,这些较为高大的乔木成为了防风固沙的屏障。

  28.2020年8月14日,新疆巴州,尉犁县林业和草原局护林员正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段开挖生态引洪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乔、灌、草结合,形成一个以防护林为主的体系,最外层由草和灌木组成第一道防线;中间则是灌木和乔木,组成第二道防线;绿洲内部则通过林网组成第三道防线,层层嵌套庇护农田、牧场、公路和村镇。

  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农田村镇暴露在万里风沙线之下,尤其在华北平原以北,距离北京仅180千米处,一个巨大的沙源,

  为此,于1962年,在河北承德与内蒙交界处,一个国营林场正式成立名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塞罕坝在明末清初曾拥有广袤的林海,但当1961年林业专家来此考察时,却已经是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经过多天的考察才在塞罕坝东北部红松洼内发现了一株落叶松。

  这株孤独的松树既是环境恶化的证明,也是恢复生态的希望。但要在此种树,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

  低温、大风以及干旱,让从外地运来的树苗栽种后成活率还不到8%,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

  而树苗的栽植也首次采用了来自波兰的拖拉机,和来自苏联的植树机,首开机械栽树的先河,大大提升了造林的效率。

  早期的塞罕坝大多在相对平坦的区域植树,而随着技术的提升,人们开始向较难处理的石质陡坡攻坚。这些石质山坡山高坡陡、土壤贫瘠,在这里造林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

  如今的塞罕坝已有人工林112万亩森林,阻止了流沙的扩大,6级以上大风日数也大大减少。

  除此以外,人们还在农田、村镇和城市营造了各类防护林,首先是农田防护林,在田地周边垂直于主要风向或沿着道路、沟渠,种植成排的树木组成林带,若干林带交错形成防护林网。

  林网使得风速降低,改善了局部的气温和湿度,形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小环境,东北的农田林网可将玉米产量提高10%。

  与农田防护林类似,在草原上还会营造草场防护林,即为了保护牧场而种植的“田”、“目”形林网,或是为了保护牲畜种植的岛状的树丛,被称为“绿岛”或“树伞”。

  而在村镇、城市和工矿区,则有为改良环境而营造的防护林带,以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公共绿地、公园等。

  但在生态问题之外,我们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问题,木料、燃料、饲料等物资的短缺常常导致滥砍滥伐,因此防护林不应只有生态功能,更担负着经济功能,这便是经济型生态工程。

  ▼请横屏观看>

  46.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集生态林、经济林和防风林于一体的人工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遍布东北、华北、西北的防护林,在1978年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它不再是单独的林场,而是覆盖从黑龙江到新疆广达406万平方千米的体系。

  从1978到2017年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历年造林面积合计达46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7%,同时也扭转了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到2017年间沙化面积减少1.8万平方千米。

  而在坡度较陡的区域,为了保证坡面径流能够最大限度流向植物根部,需要将坡地向内倾斜,即

  或在坡面上挖出一个个半圆形树坑,坑与坑之间呈“品”字形排列,从空中望去仿佛鱼鳞,故而也被称为

  最具代表性的是遍布江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林。在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急剧增加,从1999年的32%到2013年的59%,增加最明显的延安地区在2017年达到81%,与此相对的是水土流失的减少,黄河的年均输沙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3亿吨/年下降到不足3亿吨/年。

  而根据第二和第三次石漠化监测,从2011年到2016年,我国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减少了16%,石漠化面积最大的贵州也减少的最多,共减少了18.3%。

  而在江河源头则是水源涵养林,从黄河水的主要产流区祁连山、阴山、秦岭,到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覆盖面积最大的则是长江中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岷江,以及汉水、嘉陵江、乌江等江河两岸的林海。

  此外,珠江、淮河、太湖、辽河流域也都相继建成防护林体系,而当我们沿着江河而下来到沿海地区,又面临新的问题: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沙质海岸地区的风沙危害、以及沿岸山区的水土流失等。因此我们需要沿海防护林,其中最为独特的便是南方沿海的

  从大江大河到湖泊、海岸,众多生态工程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保护网,让绿色铺满整个中国。

  但众多生态工程并非完美无暇,而是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过去的问题, 又如何走向更好的未来?

  >

  62.今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的绿化工程,道路两旁成排的杨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走过许多曲折的道路,我们也在不断做出改变,让绿化事业更加科学,造林质量更高。如更注重物种的多样性、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搭配、多林种同窗等。

  71年,从西北大漠的草方格到遍布中国大地的绿意,我们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中国仍是一个缺绿少林的国家。

  >

  65.2021-2035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格局,制图@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植树的工具也不再只有铁锹、铁镐、挖坑机,而是加入大数据、5G设备、无人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可以肯定的是,到规划中的2035年,我们将有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是主动走出大山的移民,是主动退出草场的牧民,是线上种树的城市居民,是扛着树苗上山的务林人......

  >

  69.30年前,年过六旬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吕梁村农民刘开田签下承包荒山徐山100年的合同,从此便带着儿子刘继忠在山上挖坑植树、管树,图片来B体育app源@视觉中国

搜索